信息系统绩效审计
审计的内容都包括什么?
出具什么样的报告?
怎么收费?
游客
20-04-13 10:46
同求具体方案,适合企业内审的
游客
20-04-10 06:15
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交叉,是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
评价标准效评阶段审计方法
审计涵义
(1)经济性(Economy)
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也就是节省的程度。节约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ERP的建立增加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相应部分的人工费用。各类业务ERP也带来各种不同的费用的减少,如供应ERP的建立,有助于选择价格和供应商,做到及时订货,从而节省的采购费用。库存管理ERP将使原材料和在制品的的库存量得到压缩,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生产ERP将实现均衡生产,提高生产劳动生产率,减少产品工时成本,按期交货,非正常支出减少(如延期罚金等)。财务ERP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ERP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节省投资,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2)效率性(Efficiency)
是指产出(如产品、服务)与投入的关系,即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也就说,对企业的ERP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企业通过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从而降低了库存,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减少了经营风险;控制了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了坏帐、呆帐金额等;改善了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3)效果性(Effectiveness)
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即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如完成预算目标、应用目标、进度目标等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审计的任务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它不考虑为达到预期目标所投入的资源情况。当然,既经济而又有效率地取得预期效果是可能的。特别是应用目标的实现是效果性审计的重要内容。首先,ERP应用实现了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改善客户满意度。其次,ERP应用实现了绩效监控动态化,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ERP应用可以使得管理改善持续化。
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指标通常可划分为以下几类:量化与非量化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衡量过程与衡量结果。进行绩效审计时需要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1]。
(1)量化与非量化指标
量化指标就是将所要评价的目标予以数量化,通常以货币、产销量、百分比、完成阶段、处理件数等来表示。但并非所有评价对象均能很容易地予以数量化。例如:信息系统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促进组织结构重组等方面的评价就很难以数字来表达,因此通常将难以量化的因素称为非量化指标。
(2)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对于量化指标而言,如果能以金额表示的即为财务性指标,反之为非财务性指标。过去对IT项目的评价侧重财务性指标的衡量,但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非财务指标逐渐受到重视。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非财务指标的缘由是:
①企业愈来愈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②信息技术在企业活动中融合越来越深,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常常通过间接方式显现出来;
③信息技术在企业中高层的作用是长期性的,短时间难以用财务指标衡量。
用非财务性绩效评价指标并不代表财务指标不重要,而是用非财务性的控制方法来追踪关键成功因素,从而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在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过程中应该平衡考虑财务性与非财务性指标。
(3)衡量过程与衡量结果的指标
衡量结果的指标体现战略执行的结果(如营业收入的增长、质量改善等),这些指标是典型的事后指标,它告诉管理者过去行动的结果。相对的,衡量过程的指标是事中指标,显示在执行某一策略时的关键因素。衡量结果的指标仅能指出最终结果,而衡量过程的指标能够指出实现最终结果的变化过程。
总之,对于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而言,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会涉及到企业中的各个层次,而且每一层次都有不同的系统使用水平和要求。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评价时,必须结合每一个层次的系统使用特点,选取适合的评价指标。
效评阶段
一般而言,对于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主观评价阶段
对于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研究是从对企业MR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开始的。1976年,MRPⅡ的创始人怀特(OliveWight)提出,把实施MRP系统的企业分别评为A、B、C、D四个等级。1992年,Delone和Mdean提出了关于信息系统成功的六种主要的因变量:系统质量(SystemQuallty)、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系统使用(Infonnation System Use)、用户满意度(User Satisfaction)、个人影响(IndividualImpact)和组织影响(Oganizational Impact)。
(2)财务评价阶段
基于财务的评价主要由会计和财务衍生而来。该方法体系将信息系统项目看作是一种典型的资金投资。此评价方法主要从成本的量化、货币形式的收益等角度进行评价,并力图预测货币的时间价值,以支持决策。因此, 把信息系统带来的利益分成了运作利益、管理利益、战略利益、组织利益和IT基础利益等五大类。评价信息系统成功的最重要指标是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 (Cost Benefit Analysis,CBA),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价,集中于成本和效益的在量化和度量。
(3)综合评价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信息系统绩效的评价更加注重平衡,将财务指标、技术指标、业务指标相结合,主要方法是平衡计分卡,该方法克服了原有的单纯采用财务手段来进行绩效评价的片面性,从财务、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以及成长与学习这四个不同的视角来考察系统的价值。
审计方法
传统的评价侧重于财务方面的评价,通常采用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净现值等方法衡量IT系统应用的效果。这种评价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了信息系统的无形收益,而无形收益占据IT系统收益的相当大比例,另外财务指标是结果型指标,只能反映出最终结果,而无法反映出过程。由于单纯评价财务无法反映其真实性,需要考虑到财务与非财务之间的平衡。
与其它绩效审计的方法一样,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的方法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综合的,需要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具有创新精神。总之,审计人员应根据3E审计目标,按照综合平衡的思想,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框架,参考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信息系统的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
信息系统绩效审计
游客
会员积分:201900
审计的内容都包括什么?
出具什么样的报告?
怎么收费?
20-04-07 12:21
2419
2
回复
同求具体方案,适合企业内审的
20-04-13 10:46
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交叉,是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
评价标准效评阶段审计方法
审计涵义
(1)经济性(Economy)
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也就是节省的程度。节约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ERP的建立增加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相应部分的人工费用。各类业务ERP也带来各种不同的费用的减少,如供应ERP的建立,有助于选择价格和供应商,做到及时订货,从而节省的采购费用。库存管理ERP将使原材料和在制品的的库存量得到压缩,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生产ERP将实现均衡生产,提高生产劳动生产率,减少产品工时成本,按期交货,非正常支出减少(如延期罚金等)。财务ERP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ERP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节省投资,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2)效率性(Efficiency)
是指产出(如产品、服务)与投入的关系,即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也就说,对企业的ERP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企业通过ERP系统提高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从而降低了库存,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减少了经营风险;控制了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了坏帐、呆帐金额等;改善了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3)效果性(Effectiveness)
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即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如完成预算目标、应用目标、进度目标等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审计的任务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它不考虑为达到预期目标所投入的资源情况。当然,既经济而又有效率地取得预期效果是可能的。特别是应用目标的实现是效果性审计的重要内容。首先,ERP应用实现了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改善客户满意度。其次,ERP应用实现了绩效监控动态化,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ERP应用可以使得管理改善持续化。
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指标通常可划分为以下几类:量化与非量化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衡量过程与衡量结果。进行绩效审计时需要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1]。
(1)量化与非量化指标
量化指标就是将所要评价的目标予以数量化,通常以货币、产销量、百分比、完成阶段、处理件数等来表示。但并非所有评价对象均能很容易地予以数量化。例如:信息系统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促进组织结构重组等方面的评价就很难以数字来表达,因此通常将难以量化的因素称为非量化指标。
(2)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对于量化指标而言,如果能以金额表示的即为财务性指标,反之为非财务性指标。过去对IT项目的评价侧重财务性指标的衡量,但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非财务指标逐渐受到重视。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非财务指标的缘由是:
①企业愈来愈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②信息技术在企业活动中融合越来越深,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常常通过间接方式显现出来;
③信息技术在企业中高层的作用是长期性的,短时间难以用财务指标衡量。
用非财务性绩效评价指标并不代表财务指标不重要,而是用非财务性的控制方法来追踪关键成功因素,从而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在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过程中应该平衡考虑财务性与非财务性指标。
(3)衡量过程与衡量结果的指标
衡量结果的指标体现战略执行的结果(如营业收入的增长、质量改善等),这些指标是典型的事后指标,它告诉管理者过去行动的结果。相对的,衡量过程的指标是事中指标,显示在执行某一策略时的关键因素。衡量结果的指标仅能指出最终结果,而衡量过程的指标能够指出实现最终结果的变化过程。
总之,对于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而言,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会涉及到企业中的各个层次,而且每一层次都有不同的系统使用水平和要求。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评价时,必须结合每一个层次的系统使用特点,选取适合的评价指标。
效评阶段
一般而言,对于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主观评价阶段
对于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研究是从对企业MR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开始的。1976年,MRPⅡ的创始人怀特(OliveWight)提出,把实施MRP系统的企业分别评为A、B、C、D四个等级。1992年,Delone和Mdean提出了关于信息系统成功的六种主要的因变量:系统质量(SystemQuallty)、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系统使用(Infonnation System Use)、用户满意度(User Satisfaction)、个人影响(IndividualImpact)和组织影响(Oganizational Impact)。
(2)财务评价阶段
基于财务的评价主要由会计和财务衍生而来。该方法体系将信息系统项目看作是一种典型的资金投资。此评价方法主要从成本的量化、货币形式的收益等角度进行评价,并力图预测货币的时间价值,以支持决策。因此, 把信息系统带来的利益分成了运作利益、管理利益、战略利益、组织利益和IT基础利益等五大类。评价信息系统成功的最重要指标是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 (Cost Benefit Analysis,CBA),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价,集中于成本和效益的在量化和度量。
(3)综合评价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信息系统绩效的评价更加注重平衡,将财务指标、技术指标、业务指标相结合,主要方法是平衡计分卡,该方法克服了原有的单纯采用财务手段来进行绩效评价的片面性,从财务、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以及成长与学习这四个不同的视角来考察系统的价值。
审计方法
传统的评价侧重于财务方面的评价,通常采用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净现值等方法衡量IT系统应用的效果。这种评价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了信息系统的无形收益,而无形收益占据IT系统收益的相当大比例,另外财务指标是结果型指标,只能反映出最终结果,而无法反映出过程。由于单纯评价财务无法反映其真实性,需要考虑到财务与非财务之间的平衡。
与其它绩效审计的方法一样,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的方法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综合的,需要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具有创新精神。总之,审计人员应根据3E审计目标,按照综合平衡的思想,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框架,参考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信息系统的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
20-04-10 06:15